找到相关内容15571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辽代佛学的圆融思想

    心性论的基础上进行会通。   他立足于《起信论》,并继承法藏《华严五教章》的思想,将唯识学“三性”改造为一元论缘起世界的无碍理论。对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思想做了会通:“相宗但说阿赖耶为趣生报体,殊不知...

    李勇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55892095.html
  • 关于姓名文化的宗教审视

    根均为数,宇宙也是数,数始于1终于10,五行也是数。按传统的五行理论来划分,则:   以1、2为木,1为阳木、2为阴木,   以3、4为火,3为阳火、4为阴火,   以5、6为土,5为阳土、6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092099.html
  • 冯学成:《中庸》说要第五讲

    年,这么长的日子他是如何打发的呢?演周易,将以前的单八卦两两相重变为八八六十四卦,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《易经》,这可是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支柱。   仔细读这一段文字,就应该可以感觉到这每一句之间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392107.html
  • 罗汉画家

    骨法用笔的理论基础,而强调线条的运用,画中并拥有它的自体生命和鉴赏性。至于白描画的画风和传承,明代何良俊曾说:   “夫画家各有传派,不相混淆,如人物,其白描有二种,赵松雪出于李龙眠,李龙眠出于顾恺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8445592207.html
  • 一念之间(上)

    门深入。这才是好方法!   生:这理论是……   师:您勿须怀疑?譬如…   一、全垒打王-王贞治,每天要练习挥棒数小时,纵然他成名之后,依旧如此,   成为运动家的典范。   二、大书法家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03292392.html
  • 中国佛教伪经研究概述

    不过,作者对伪经的形成及佛教汉化的论述,过于强调需求——回应的理论,即由于印度或中亚传来的经典常无法满足东亚佛教的预设或需要,于是出现伪经的创作来实现这一目的。通过对伪经创作动机或产生背景的深入分析,...

    杨梅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03492395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一)

    无明,按十二因缘理论,无明为造成生死的始因。所以说,谈生,就应该牵涉到无明。   ⑿法中之爱:爱有二种:一、欲爱,为凡夫的爱著;二、法爱,爱涅盘及菩萨未断法执而爱乐善法。法爱又称顺道法爱、善法欲。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7.html
  • 现代中国佛教慈善观念的“返本开新”

  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现代中国佛教史,是中国佛教承前启后、继往开来的历史新阶段。现代中国佛教的这种历史性特征,不仅表现在政教关系、佛教制度、佛教理论、佛教文化和宗教实践等方面,也突出地表现在佛教的慈善观念上。而“返本开新”正可以概括现代中国佛教慈善观念的主要特征——既是对佛陀创教和大乘佛教精神及中国佛教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,也是自觉适应现代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作出的创新性阐发。本文限于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观点|佛教慈善|返本开新|现代中国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7455293214.html
  • 峭壁上的文化瑰宝

      作者把这六个神奇的字与佛教的“六道”理论结合起来,认为六字与“六道”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:“唵”除天道生死之苦;“嘛”除阿修罗道斗诤之苦;“尼”除人道生老病死之苦;“巴”除畜生道劳役之苦;“迷”除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0693314.html
  • 长安佛教与儒道思想探析

    异”,因而是不真即空之幻相。庄子的“指马之况”,正好证明大乘空宗之理。   僧肇在《物不迁论》中,也对儒道思想进行变相,作为论证“是谓昔物自在昔,不从今以至昔;今物自在今,不从昔以至今”的理论依据。...

    黄德昌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3293386.html